浙江有个村子把"共同富裕"玩出了新高度。花园村去年营收786亿,相当于每天进账两个多亿。村长邵钦祥身家165亿,村民人均年收入17.6万,资产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富裕户。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子,现在连肯德基和咖啡连锁都抢着入驻。
四十多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幅光景。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87元,住的是漏雨的草棚,走的是泥泞土路。转折点出现在1976年,22岁的邵钦祥当上生产队长,这个年轻人撂下狠话:非要带着大伙儿把穷帽子摘了不可。
起步阶段简直像在演创业励志片。他们最早搞的蜡烛厂全靠手工,邵钦祥带着村民背着蜡烛到处推销。第一年挣了1500块,在当年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年工资。后来服装厂四年赚到50万,村民眼红跟着干,结果冒出五十多家小作坊,乱得像一锅粥。
邵钦祥的厉害之处在于敢想敢干。2000年他砸2000万买维生素D3生产技术,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结果三年后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现在成了全球老大。2009年建红木家具城更绝,两千多家商户年交易额破百亿,把东阳木雕的传统手艺玩成了印钞机。
最绝的是他们搞的"农村吞并"。从2004年开始,花园村像贪吃蛇一样合并了18个周边村庄,建起12平方公里的"村域城市"。修路架桥都是小意思,村民看病上学全免费,八十岁以上老人按月领钱,百岁老人每年额外补贴一万。村里跑着免费公交和共享汽车,连水电暖气都包圆了。
有人说这是撞大运赶上了风口,但仔细想想没那么简单。当年搞蜡烛厂时,邵钦祥能蹲在供销社门口死磕三天;转型做维生素时,他敢押上全部身家赌技术突破。现在村里年轻人想创业,可以直接去村委会领启动资金,失败了不用还,成了再分红。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村里规定家庭资产500万以下的算贫困户。这话听着像吹牛,但看看他们的产业布局就明白了——从生物制药到红木家具,从商贸物流到旅游观光,产业链长得能绕村子两圈。去年光发给老人的养老钱就过千万,难怪外地人都挤破头想迁户口。
不过这种模式确实不好复制。既要有个能镇得住场的带头人,又得村民愿意跟着干。邵钦祥有句话很实在:"穷不怕,怕的是既不敢想也不敢干。"现在花园村的企业里,高管清一色是本村人,他们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走在花园村街上,五星级酒店挨着科技产业园,博物馆对面是影视基地。要不是偶尔看见几垄菜地,真以为到了某个沿海开发区。村民们现在发愁的是怎么花钱,去年有个老太太非要给村委会捐一百万,说是报答当年的蜡烛厂让她家翻了身。
从人均87块到日赚两个亿,花园村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致富这事,光靠等政策不如自己先动起来。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金股宝配资,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