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很多人去泰国旅游,回来却都不太愿意再去第二次了?
我不是说泰国不值得玩,也不是说泰国不好吃。而是听到的理由几乎都指向一个问题:不安全,不舒服,不想再花冤枉钱。尤其是中日韩这几个原本泰国最依赖的旅游大户,如今正在悄悄地断联。
这不是空穴来风。就拿今年前五个月的入境游客数据来说,中国游客人次同比下滑了超过两成。韩国、日本也在下滑。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国际局势的连带反应,可问题是,为什么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游客不见少,反倒还在涨?
展开剩余76%泰国总理府顾问佩通坦的那番话,算是把问题挑明了:很多东方大国的游客不来,不是因为泰国不好玩,而是因为不安全。她不是在批评游客,而是在反思自己。
安全问题,是一切旅游体验的起点。
佩通坦说,他们努力想吸引游客,但成效不大。表面看是市场营销没到位,但底层逻辑很简单,你不能指望一个人在担心自己被坑、被抢、被宰的情况下,还能心情愉快地打卡寺庙、拍海岛照片。
这话听着可能有点刺耳,但放在普吉岛的治安新闻、清迈宰客事件、曼谷出租车乱加价的背景下,就扎实得很。
我查了一下泰国观光与体育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泰国接待国际游客大约2800万人次,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接近4000万的峰值。而在这一大批游客中,东亚游客的占比明显缩水,中国旅客甚至被俄罗斯游客超越,跌出第一。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最早回来的,是对价格敏感但能忍受不便的市场,而曾经支撑泰国中高端消费的主力人群还没回来。
为什么没回来?打车贵是硬伤。泰国本地出租车普遍不打表,网约车则半黑半白,外国游客下飞机后面对的是一口价文化。有的人从素万那普机场打车到市区,开价直接超过200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北京同等距离的三倍,还不算遇上不讲英文的司机、绕路、拒载等额外惊喜。
泰国之前曾说要把网约车合法化,但立法进程一拖再拖,交通部、出租车协会、地方警察等多个部门意见不统一,最后就卡在原地。这种事情你说一次两次可以接受,但年年这样,游客是记账的。
说白了,谁愿意花钱买个烦心?更别说那些让人火冒三丈的餐厅陷阱。
前段时间,一个中国游客在曼谷一家海鲜餐厅点了两只龙虾,结果结账时被收了7000泰铢,约合1400多人民币。投诉无门、语言不通,只能忍气吞声。
我当时看到这事直接一愣,去泰国吃顿饭竟然比北京吃头等舱海鲜还贵。有人说可以提前查攻略,那是因为我们太习惯自保式旅游了,可这不是一件应该发生在国际旅游强国身上的事。
问题是,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首都。普吉岛、芭提雅、清迈等热门地区,餐厅宰客、黑导游、景点门票二次收费的投诉已经持续了至少十年。泰国每年都承诺整顿,但真正被处罚的商家少之又少。旅游警察在,有时候只是个摆设。
再看餐饮安全问题。2024年初,泰国媒体《每日新闻》报道,在甲米地区有游客因食用路边摊的食物导致急性腹泻入院,追查发现使用的食材已经过期三天以上。这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监管漏洞导致的常态。
如果说安全和价格是影响游客意愿的门槛,那环境体验则决定了口碑能不能复购。佩通坦点名了普吉岛和甲米,说海岛环境差影响旅游体验,这事我确实感同身受。海滩上塑料瓶、啤酒罐、烟头到处都是,有时候你一边走路还得一边躲海边钓鱼的人丢下来的鱼钩。
2018年,泰国一度宣布关闭玛雅湾以恢复生态。现在虽然开放了,但游客数量一多,问题又卷土重来。环保投入跟不上,人流管控做不好,说到底还是不想为了长期口碑牺牲短期收入。
讲真,我不觉得泰国人不努力。但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内耗。比如那种泰国服务最有名的说法,在今天已经严重过誉。
我跟一个在泰国住过两年的朋友聊过,他说现在泰国服务业人员的素质跟十年前没法比。很多酒店员工英语不好、态度敷衍、甚至对亚洲游客爱搭不理,唯独对欧美游客笑脸如花。你可以说这是消费能力的导向,但作为旅游国家,这种选择性热情其实很伤人。
还有诈骗问题。网络上关于泰国酒托按摩坑警察敲诈的帖子并不少,虽然有水分,但可信度并不低。泰国警方也在查,也抓人,但查的是个案,躲的却是系统。
游客最怕的不是被坑,而是不知道怎么避免被坑。这不是一句注意防范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制度和执法来背书的安心感。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靠游客自学攻略解决,那旅游体验还算什么享受?
泰国的问题不是没有旅游资源,而是把资源当成免死金牌,以为阳光、沙滩、微笑就足够了。但游客不是傻子,尤其是东亚这批精打细算又追求体验的中产旅客。
愿意来的人,迟早会用脚投票。现在的问题不是游客还来不来,而是他们已经在用行动回答你了。
发布于:江西省金股宝配资,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