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英文china/porcelain)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窑变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展开剩余72%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摇铃尊为康熙时期官窑的新创造型,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品种。摇铃尊因细颈小口,丰肩敛腹,形似摇铃而得名。尊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比较大型的酒器,像著名的四羊方尊,光高度就近60厘米,显得尤为方正、典雅、大气。然而在古瓷尊当中却有一类形制小巧而优美的器型。它微撇的小口,细长的颈部,丰满的双肩,还有呈弧形或筒式的腹,浅圈足,平底,整个器型的线条力度感非常强烈。因为形状近似那种手执的小铃铛。故而名为“摇铃尊”。虽然摇铃尊的名称来自它的外形,但据说这种器型最早其实是本源于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该器型的瓷器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官窑创新出来,一经烧造成功便开始流行,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粉彩、斗彩、五彩等多种工艺品种,成为当时官窑瓷器里的珍稀之品。
艺术点评:
此藏品器底有“大庆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瓶口较小且规整,与细长的瓶颈相呼应,瓶颈细长,向上逐渐收窄,线条流畅优雅,从肩部延伸而出,瓶身部分较为丰满,呈上窄下宽的形态。因窑变效果,主要呈现出红白相间的色调,烧制过程中自然融合、晕染,产生了如云雾缭绕、山峦起伏般的纹理,充满了自然的随机性和艺术感。此外,还夹杂着一些绿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星星点点地分布在瓶身,为整体釉色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趣味,丰富了釉色的层次感。这件窑变釉摇铃尊瓶的独特釉色和自然形成的纹理,体现了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窑变釉色相得益彰,将工艺之美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发布于:安徽省金股宝配资,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